close


貝類(shell)屬於無脊椎動物軟體動物門(Phylum Mollusca),目前知道的貝類有11萬五仟多種,種類很多,分布很廣,從寒帶、溫帶到熱帶,從海洋、河口到陸地,從平地到高山到處都有貝類的足跡。
  
動物各門中軟體動物的種類僅次於節肢動物門,而高於脊椎動物門,是動物界中第二大門的種類;節肢動物門中最大的一類是昆蟲,軟體動物門中最大的一類是貝類,貝類是僅次於昆蟲類,在地球佔第二大群的動物。

什麼是貝類呢?簡化言之,具有貝殼的軟體動物概稱為貝類。

貝類依其生活環境不同可簡單的將其分為貝、陸貝和淡水貝類,生活在海裏海邊或內灣的稱為「海貝」,例如:貽貝、扇貝、牡蠣、文蛤等;生活在河川、湖泊、水田或淡水區域的貝類稱為「淡水貝」大約有五千多種,例如:河蚌、河蜆、福壽螺等;生活在陸地上的稱為「陸貝」,約有三萬種之多,單是蝸牛的品種就有大約二萬五千種,例如:法國蝸牛、非洲蝸牛等。

世界上貝類種類很多,已進行養殖的貝類也才只有62種,台灣和中國大陸合計養殖的貝類大約有31種腹足綱4種、雙殼綱27種。

台灣是個海島,所產的貝類資源豐富,大約有二千三百種,目前所知的海螺約有1500種雙枚貝約有600種蝸牛約有200種。

貝類與人類生活的關係,除了供作食用提供另一科蛋白質來源外,貝類與人類生活的特殊性常被文學家、藝術家作為創作的題材,貝殼也常用作某種圖騰或象徵,在人生、在經濟、在生活上都有其重要的地位。




要將十二萬種的軟體動物(通稱為貝類),完善而合理的分門別類,自古以來就是相當複雜而困難的課題。

早在西元前三百多年的亞里斯多德(Aristotle)時代,他就根據貝殼的有無,將貝類分為有殼和無殼兩大類;也根據貝類的棲息環境,分為陸棲、淡水及海棲貝類。

以後隨著海權的發展與擴張,帶動了世界性貝類的採集與典藏,進而促成大英博物館、巴黎博物館等大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成立,也逐漸累積了相當豐富的貝類研究成果。

到了十八世紀中葉,瑞典分類學家林奈氏(C. Linnaeus),在他的第十版“Systema Naturae”(Linnaeus 1758),將貝類分為軟體動物(Mollusca)–只有內殼或沒有外殼的貝類,及有殼動物(Testacea)–具有外殼的貝類。

有殼動物再根據貝殼數目的多少,分為三群﹕多殼貝類(Multivalvia)、雙殼貝類(Bivalvia)及單殼貝類(Univalvia)。

這些早期的分類邏輯和排列方式,均由高等到低等,顯然違反自然界的演化法則。

及至後來,居維爾(Cuvier)及拉馬克(Lamarck)等人,才改正為由低等到高等的順序,予以分類,而符合自然界的演化法則。



貝類的分類

我們常見的九孔、笠螺、寶螺、蝸牛、蛞蝓、鳳凰螺、牡蠣、文蛤、石鱉(或稱為石虌)、烏賊、章魚與鸚鵡螺等,都是屬於軟體動物門(Phylum Mollusca)的大家族。從外表來看,它們在形態上有很大的差異,但基本的身體構造則是相同的,它們均有柔軟、光滑、濕潤而不分節的身體。主要由內臟團、外套膜及足部所構成(大部分種類也具有貝殼及頭部)。根據貝殼的數目、鰓的構造、神經的結構及體制的型式等重要特徵,目前較合理的分類系統是將軟體動物門分為八個綱﹕

1﹒尾腔綱(Caudofoveata)–體呈細蠕虫狀,頭與軀幹可清楚區分,體後端有排泄腔,其內有一對羽狀鰓。無石灰質板及貝殼,但被有角質並帶有石灰質針狀棘的外皮。生活在較深的軟泥底環境海域,如毛皮貝(Chaetoderma)。

2﹒溝腹綱(Solenogastre)–體亦呈蠕虫狀,有肥短形或細長形。口和排泄腔分別位於體之前、後端,但本綱的腹面有一縱溝,因而得名。無石灰質板及貝殼,但被有角質並帶有石灰質針狀棘。有的種類與珊瑚生活在一起,也可生活在較深的軟泥底環境海域,如中國南海的龍女簪(Proneomenia)。

3﹒多板綱(Polyplacophora)–身體橢圓形,背面有八塊殼板,左右對稱,口與肛門分別在身體腹面的前、後端。有些種類的體背面還有角質層或石灰質的鱗片、骨針或角質毛。體腹面有大形的足,全部為海棲種類,主要生活在岩礁區的縫隙中。本綱物種俗稱為石鱉(Chiton)。

4﹒單板綱(Monoplacophora)–一九五二年丹麥探險船《銀河號》在中美洲哥斯達黎加西側太平洋,三千五百七十公尺的深海採到拾枚約三到四公分的笠形活貝。腹面有五對鰓及腎管,口與肛門分別在身體腹面的前、後端。直到一九五七年才被正式命名為新笠螺(或稱為新帽貝) Neopilina galatheae (Lemche, 1957)。這是早於三億五千萬年前,體有分節,但已經絕滅的古笠螺(Pilina)的近親,故被視為活化石。

5﹒掘足綱(Scaphopoda)–這是一小群兩端開口,殼呈象牙狀的底棲砂泥環境的海水性貝類。頭部退化,但足部發達呈錨形的圓柱狀,可以用來潛砂,通常是在砂泥灘海域環境生活。本綱物種俗稱象牙貝或角貝。

6﹒雙殼綱(Bivalvia)–種類約有一萬五千到兩萬種,具有雙殼,為本綱共同特徵。多數種類的鰓呈瓣狀,被稱為瓣鰓類﹔大部分的足為斧狀,也叫斧足類。本綱動物身體左右對稱,常見的日月蟶、牡蠣、文蛤、橫簾蛤、臺灣蜆、竹蟶及西施舌等,均是本綱常見的代表種,也是養殖的食用性重要經濟貝類。

7﹒腹足綱(Gastropoda)–種類佔軟體動物門的四分之三(約八到九萬種),如九孔、笠螺、寶螺、蝸牛、蛞蝓及鳳凰螺等,因為腹面的足部非常發達,故而得名。本綱動物在幼生期會有扭轉(Torsion)現象,而形成左右不對稱。腹足綱幾乎遍布全世界,上自高山,下到深海﹔南、北極到赤道﹔淡水到海水的環境等都可發現。九孔、非洲大蝸牛等具有養殖潛力,食用經濟價值也很高。

8﹒頭足綱(Cephalopoda)–具有發達的頭部及雙眼,頭部上長有八隻(章魚)、十隻(烏賊)或九十隻左右(鸚鵡螺)的觸腕,而真正的足則特化為本綱特有的“漏斗”。全部生活在海洋中,大都能作快速而遠距離的游泳活動,頭足類產量也是所有水產漁獲中經濟價值最高的。



貝殼的形成

 

小胡桃姐姐:
 
具有「貝殼」的軟體動物,其身體構造主要分為「硬質部分」---貝殼,以及「軟質部份」---肉足、內臟團,而整個軟質部份的最外層,包覆著一層「外套膜」(也有人稱為「套膜」)(如下圖,粉紅色的部份),其外才是貝類的硬殼。

圖片來源:澎湖群島彩色貝類圖鑑(胡忠恆、陶錫珍 著,澎湖縣文化資產叢書)


貝殼有卷貝雙殼貝兩種。

卷貝

腹足綱的動物又叫卷貝類。

牠們的貝殼是一個整體的,呈螺旋狀,像陸上的蝸牛,海裡的鮑魚、鳳凰螺等就是這一類的動物。

鳳凰螺是最大的一種卷貝類。

牠的外殼呈紡錘形,螺層上有結節,有些結節大得像角,外唇寬廣。

水字螺、長嘴鳳凰螺等都是這一類裡外形較特異的種類。

卷貝中與人類關係較密切的是海貝中的寶螺科。

這種貝的貝殼,質地堅硬,螺層在長大後不明顯,所以整個殼面很平滑,殼邊緣捲到裡面,成細長的隙,隙口邊緣有鋸齒,前後兩端凹進去。

背面呈淡褐、黃或白色,上面有暗褐色斑點,基部白色。

我國從夏朝起,就曾以黑星寶螺的貝殼當做錢幣使用,使用了一、二千年之久,後來有了銅幣,貝幣就被淘汰了。

世界其它地方,如南洋和非洲土人,使用一種黃色的小寶螺進行交易。現在各種錢幣流通,除了極落後的地區,幾乎再沒有用貝殼當錢幣的了。

卷貝中的翁戎螺,在地球上已經生存了數億年,到現在只剩下少數的幾種,非常珍貴。民國五十七年,在臺灣近海發現活的龍宮貝,就是翁戎螺科的一種。

雙殼貝

瓣鰓類的動物,都有雙瓣貝殼,所以又叫雙殼貝類。

雙殼貝類中最常見的有蚌、蛤、蠔等,牠們的貝殼分為兩半,以韌帶相連,有閉殼肌控制殼的閉合,形狀較單純,通常是黑色、灰色、白色,或帶有斑點,但是同類的硨磲、海扇類的貝殼就有很多變化了。

硨磲科貝類的貝殼略微帶三角形,表面有五、六條幅射狀,高高低低的渠壟,渠壟上又有重疊的鱗片,殼頂彎曲,殼緣為鋸齒狀,表面暗褐色,裡面淡黃色,大的約有一公尺長。

海扇科貝殼的殼略圓,表面有二十多條放射狀的隆線,殼頂有兩片像耳朵樣的突出。殼面淡褐色、黃褐色,殼內白色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old7704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